發(fā)布時間:2020-09-03
洪澤湖,中國第四大淡水湖。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,蘇北平原中部西側,淮安、宿遷兩市境內,地理位置在北緯33o06′-33o40′,東經118o10′-118o52′之間,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。原為淺水小湖群,古稱富陵湖,兩漢以后稱破釜塘,隋稱洪澤浦,唐代始名洪澤湖。1128年以后,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,淮河失去入海水道,在盱眙以東潴水,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。洪澤湖湖面遼闊,資源豐富,歷史悠久,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、航運樞紐,又是漁業(yè)、特產品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,素有"日出斗金"的美譽。
洪澤湖的形成,具有三大因素。其一,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,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,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。主要有富陵湖、破釜澗、泥墩湖、萬家湖等。其二,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。宋紹熙五年(公元1194年),黃河決陽武,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,南支與泗水合,南流入淮,此為黃河改道之始。至清咸豐五年(公元1855年),黃河北徙,由利津入海,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。由于黃河居高臨下,倒灌入淮,黃淮合流,流量增加,水位抬高,將富陵湖、破釜塘等大小湖沼、洼地連成一片,匯聚成湖。其三,大筑高家堰(洪澤湖大堤)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,也是決定性因素。